分享到 : |
2022年1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指出,要有效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和科学矫治工作,到2025年力争实现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不断提高,高度近视导致的视觉损伤人数逐步减少。为实现以上目标,我省正规眼科医疗机构在科学矫正青少年儿童近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专业检查到矫正方法推荐,到科普宣教和科研创新,都在努力为青少年儿童的眼健康保驾护航。
然而,当今的眼视光领域仍存在虚假、夸大宣传等问题,一些机构和产品仍在使用“治愈近视”“降低度数”“恢复视力”的夸张表述,让广大家长深感迷茫和困惑,搅乱了近视矫正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近视矫正市场乱象繁多,孩子家长易受误导。关于“近视可以治愈”已经是医学领域一个普遍共识,但在近视矫正市场中,依然可以看到不少可以“治愈”近视的宣传广告,例如“近视疗程贴、一贴就好”“不用做手术、两个月摘掉小眼镜”“百分百恢复视力”等内容。有调查显示,面对商业机构关于近视治疗的虚假营销套路,有76.6%的家长表示容易上当。
二是部分护眼保健机构资质不明,存在隐患。有些自称护眼保健的机构,缺乏诊疗资质,有的只是在工商登记注册,没有专业的医疗人员,却宣称能够“治疗近视、恢复视力”。一些商家会售卖与近视有关的眼药、器械,游走在药品、保健品的边缘。有的甚至以近视治疗为名,在私域流量领域或者电商平台上售卖“三无”近视眼贴、眼药水等产品。
三是“降低度数”手段费用高昂,收效寥寥。一些“护眼保健”机构大多收费不菲,例如宣称可降度数的“降度镜”“超声波按摩仪”“近视理疗套餐”等,有的数千元,甚至数万元,实际效果却令人存疑,与商家的宣传有着天壤之别。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科学近视矫正常识的科普宣传。近视矫正领域的种种乱象表明,眼健康科普仍然任重道远。教育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常态化面向家长、老师及青少年儿童开展眼科科普讲座,让保护眼健康的氛围不局限于爱眼日、视觉日等相关节日。同时,要把一部分科普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这样对于全社会提升近视防控认知、降低青少年儿童近视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建立“黑名单”制度。要加强对近视矫正市场的监管,建立“黑名单”制度和退出机制,形成监管威慑力。尽快制定出台“黑名单”标准,严禁在宣传中使用“恢复视力”、“降低度数”“治愈近视”“近视克星”等宣传内容和营销话术。对于违反相关法规条款的,要吊销营业资格,并考虑限制其实控人的市场准入资格,以便肃清市场环境,让商家严守道德与法律底线。
三是鼓励兴办正规眼视光机构。只有培育更多正规的眼视光机构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引导科学眼健康查验,避免大众被虚假、夸大宣传所误导。建议鼓励公立和民营医院积极开设视光门诊,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切实净化近视矫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