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挥龙头企业积极作用推动种业振兴发展的建议
分享到 :
发稿编辑:辽宁省工商联管理员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5日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国家粮食安全,连着“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我国种业安全和发展,多次强调要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以农作物为例,目前我国农作物常年用种100亿公斤,80%来自企业。全国7000多家农作物种子企业,规模前十家市场份额仅占13%左右,可见我国种业企业虽然数量多,但竞争力还不够强,“龙头”效果不明显。振兴民族种业发展,民营企业责无旁贷,龙头企业更是关键。

  目前,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一是种业企业整体实力有待提升。超亿元的种业企业特别少,获得农业部“育、繁、推一体化”资质的种业企业更少;大企业综合竞争力、引领带动力不突出;小企业专业化程度不够,产业链服务能力弱。二是种业企业营商环境有待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标准用地缺乏、审批周期长、资金技术缺乏等现实问题;企业育种创新成本高、风险大;市场无序竞争激烈、白包销售和自留种子现象存在;知识产权取证难、维权难。三是种业全产业链建设不够完善。种业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较低,高科技含量、精深加工产品种类有待增加,产品转化率低;种业信息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发挥龙头种企“主板”集成作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要加强龙头种企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积极作用,引导其在育种环节,创新科校企联合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利用生物科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手段,向育种4.0时代迈进。龙头种企利用自身的科研、平台、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在技术、销售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农户等提供综合服务,发挥龙头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带动行业长远发展。二要弘扬种业企业家精神。具有“科学精神”“草根情怀”“乡土气息”的种业企业家,是种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当前,“种一代”目光远、能吃苦、干劲足,而产业发展、企业传承,需要几代人的汗水和付出,更需要“种二代”“种三代”甚至“种N代”的不懈奋斗,要加强对种业企业家的政治引领,积极宣传种业企业家风采,努力培养“大国工匠”的种业企业家群体。

  二是提升政府“店小二”服务水平,推动营商环境更和谐。一要加强种质相关工作。做好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收集、保护珍稀、濒危、特有资源;积极建设种质资源库,加强特色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培育特色品种,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南繁硅谷”建设,加大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力度,引导企业对接南繁平台,提升基地育种、繁种能力。二要加强资金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种业发展专项融资平台;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市场化、专业化等优势,加快投融资模式创新应用,为社会资本投资现代种业开辟有效路径、探索典型模式;加强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联系,创新推广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效,为种业振兴发展注入强大金融力量。三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托种子管理站(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为种子质量监管执法提供质量检测支撑;以《种子法》修订实施为契机,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纠纷案件快速处理机制,为种业振兴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三是打造“农头食尾”全产业链模式,提升现代种业价值链。一要用工业思维谋划种业发展。种子产业分为上游育种行业、中游制种行业和下游大消费行业。可在第一产业中发挥种子与土地的作用,选好种、种好田,实现原料商业价值最大化,驱动产业升级;在第二产业中利用工业赋能种业,建立种业发展战略理念、品牌理念、标准理念,积极构建种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积聚资本、信息、人才等要素,创新种业发展模式,实现种业发展项目化、产业化、品牌化;在第三产业中讲好“一粒种子”故事,传播农耕文化与饮食文化,促进“种子”由农产品向实用型、功能型、消费型、审美型产品转化,开发高端市场,提高种子附加值。二要多产业深度融合互利发展。种业产业链不仅包括植物科学、动物科学、微生物学、数据科学等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还涉及金融服务、高端农机装备、互联网营销、数字化农资农技服务等相关产业,要秉持“大产业”理念,坚持“全产业”模式,联合各方优势、汇总各种资源,推进种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互利发展。

附件下载